康红普

康红普,中国工程院院士,采矿工程专家,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,研究员。1965年11月生,山西五台人。1985年毕业山西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,获学士学位;1988年、199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,获硕士、博士学位。1991年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(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、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)工作至今,任科研副院长,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(煤炭科学研究总院)副主任,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兼职博士生导师。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,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,锚固与注浆分会副主任委员,技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,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;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井工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;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;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委员会委员;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、煤炭学报、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、煤炭科学技术、煤矿开采、煤矿支护、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Mining 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。

长期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。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973计划)课题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(863计划)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煤炭行业、企业项目60余项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,部级特等奖1项,一等奖9项,二、三等奖20余项。发表论文130余篇,SCI、EI收录50余篇,出版专著3部,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。培养毕业博士、硕士27人。主要科研成果表现在以下三方面:

(1) 开发出煤岩体地质力学原位快速测试方法与仪器,在大量井下实测数据基础上,研究了煤矿井下地应力、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,建立了估算地应力的公式,为矿井开拓、巷道布置及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参数。

(2) 在研究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规律、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基础上,提出支护应力场、综合应力场等概念及高预应力一次支护理论,组织开发出高强度、高刚度锚杆支护成套技术,为煤矿巷道提供了安全、高效的支护技术。

(3) 针对破碎围岩巷道,将注浆与锚固技术有机结合,开发出注浆锚杆与锚索,并组织开发了多种化学注浆材料,为破碎围岩加固提供了有效方法;针对坚硬顶板与高应力围岩,将卸压与锚固技术相结合,开发出定向水力压裂技术与设备,成为坚硬、高应力围岩控制的有效途径。

研究成果在我国40多个矿区得到推广应用,解决了多个巷道支护难题,提高了巷道支护效果,降低了支护成本,加快了掘进速度,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。

获“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”(2010年),“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”(2007年),“中国青年科技奖”(2001年)等奖励;被授予“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”(2002年),“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”(2002年),“全国劳动模范”(2000年)等荣誉称号;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(2004年),入选“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”(2004年)。